赵孟頫《杜甫诗楼上》,宛转圆润、端庄遒丽

赵孟頫《杜甫诗楼上》,行书,据传收录于《赵文敏公书白雪斋诗》,书于大德二年(戊戌年,公元1298年),时年赵孟頫45岁,这一时期,赵孟頫书法在江南名声很大并震动了朝野。在这年赵孟頫应召赴大都书写金字《藏经》,期间仿效举荐他出仕的程钜夫(公元1249-1318年,号雪楼、远斋,江西南城人,元朝政治家、文学家,历事四朝,著有《雪楼集》传世)向朝廷推荐了邓文原、金江正、邱子正等20多位书法文人,写经结束后入翰苑,但赵孟頫以病力辞朝廷重用,返回故乡吴兴。该帖运笔宛转圆润,结体骨肉停匀,中锋侧锋并用,提按交待分明,力透绢素、字字珠玑,非有过人之笔力难以达到此境界,整帖用笔圆活遒媚、珠圆玉润,结体疏展灵秀、绰约巧丽,丰筋健骨,端整遒丽,更显姿韵之美。

楼上杜甫 赵孟頫《杜甫诗楼上》,宛转圆润,端庄遒丽

楼上杜甫 赵孟頫《杜甫诗楼上》,宛转圆润,端庄遒丽

诗词美文:楼上

楼上

唐代:杜甫

天地空搔首,频抽白玉簪。皇舆三极北,身事五湖南。恋阙劳肝肺,论材愧杞楠。乱离难自救,终是老湘潭。

楼上杜甫 赵孟頫《杜甫诗楼上》,宛转圆润,端庄遒丽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站在楼头望着残破的天地,忧国忧民一筹莫展竟使人焦虑得不断地在抽拔着头上的白玉簪。想到君王乃是在这三极以北,而我却却飘泊在五湖之南,难以报效国家。依恋君主,思念之心极其苦切,但论才能则又觉得有愧于那可作栋梁的杞楠。在乱离之中如今已经不能自救,我恐怕还是要老死在这边远的湘潭。

注释

空搔(sāo)首:一筹莫展,搔头也无法解决问题。白玉簪(zān):戴朝冠时用来插定发、冠的器物。皇舆(yú):国君所乘的高大车子,多借指王朝或国君。三极北:东西南三极之北。地有四极,长安在北面,故称。五湖:指洞庭、青草、具区、兆滆、彭蠡五个湖泊。五湖南,写自身所在,远离京都,难以报效国家。恋阙(quē):心恋京都,即依恋君主。阙:皇宫门前两边供嘹望的楼,此指皇帝居处,借指朝廷。劳肝肺:五内俱劳,形容思念之心极其苦切。论:一作“抡”。愧杞楠:愧对栋梁之才。杞楠:都是高大乔木,材质坚硬,此指栋梁之才。乱离:因动乱而飘泊。终:终究。老:老死。湘潭:县名,属潭州,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今湖南省湘潭市。这里泛指湖南。

楼上杜甫 赵孟頫《杜甫诗楼上》,宛转圆润,端庄遒丽

赏析

  诗人登楼远望,联想到现实是“乾坤含疮痍”,而自己却是“无力整乾坤”,一筹莫展的诗人唯有“空搔首”。颔联写京城远在极北之地,自己却身在五湖的南面。颈联写诗人始终将救民于水火的希望寄托于皇帝身上。尾联直抒胸臆,写在动荡乱离中,诗人自己尚不能自救,更以何来报国,只怕会老死湖南,表达了诗人沉痛悲凉的离愁和身世之叹。取境阔大而描摩细腻,塑造出鲜明的抒情形象。全诗感情深婉悲切,是杜甫忧国忧民胸怀的真实反映。

  首联以“天地”二字点题,登楼四望,俯仰苍茫,念天地之悠悠,伤祸乱之未已;虽济世有心,而回天无力;于是搔首踟蹰,凄怆感发。这就是此诗首联的意境。 “天地空搔首”句,笼罩全篇,有涵盖乾坤之势。冠以“天地”二字,喻搔首太息非为一己之穷通,而是为了社稷苍生的安危,跟题“楼上”来,下着“空搔首”三字,上大下小,句法甚奇。立意既已高远,读来自觉苍茫浑厚。“空”,著此一字,体现了老杜空怀报国之志,沦弃草野,无可如何的心情。次句具体描绘搔首之状。古人束发戴簪。散发搔首,故抽簪。搔首本喻焦虑之状,频频抽簪,则更见焦虑之情切。在楼上俯仰天地,国家多难,竟一筹莫展,只有频抽簪搔头,而搔头无济于事,故说“空搔首”。语极淡而意愈悲。

  颔联承接登楼而写远望之状:朝廷远在三极之北,而自身处于五湖之南,极力拉开两地距离。在于叹息个人于国事无补,明搔首之故。由此写出首联细节的情意内涵,领起三四联,是全诗关键。陈寅恪《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论上中下三等“对子”时曾指出: “必具正反合之三阶段”,“词类声调”,“能相当对”,“有正又有反”,所表现之意义,复能互相贯通,因得综合组织,别产生一新意义”。“此新意义”,虽不“显著于字句之上,但确可以想象得之。所谓言外之意是也。”此即对子中“最上等者”。对了解杜律佳处,有启发帮助。皇舆对身事,三极对五湖,北对南,平仄两两相对,铢两悉称,词类声调皆适当。朝廷在三极之北,关山阻隔;自己在五湖之南,身世飘零。分开看,两句各具一意义,一正一反。合起来看,则新意义出。两句虽无一动词,而意义贯通,诗人系心君国,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之情毕现。 “皇舆”、 “身事”二语,包含了多少情事,虽不著于字句之上,但意在言外,可以想象得之。此联极尽对偶文字之能事。

  颈联正面表述恋阙之情,申足颔联之意。“恋阙”句从自己角度说。古人以君代国,爱君即是爱国,爱国之情出于肺腑,忧思之极,五内俱焚,故曰“劳肝肺”。“论材”句从朝廷角度说。“杞橹”当此非常之际,朝廷需材,而己非栋梁之任,故曰“愧”。关心国家人民,至于长劳肺肝,而自愧无大才力,整顿乾坤。见得诗人把忧国忧民的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此联由“皇舆”句领起。

  尾联由“身事”句领起,归结到自己,自叹身世飘泊,预料将老死湘潭。是其登楼搔首的另一原因。处乱离之际,此身飘飘如天地一沙鸥,自救不暇,不能致君尧舜。只能终老于湘水之滨、潭州之地,赍长恨以没世了,感叹极深,一结苍凉。结尾直抒胸臆,表达出沉痛悲凉的离愁,身世之事使登楼之际慷慨抒怀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立现于目前。

  杜甫时常处在一种矛盾与无奈之中,天地之间疮痍满目,一向以忧国忧民为己任的杜甫却莫可奈何,从杜甫个人愿望来看,他希望天下太平,也希望自己能为救世救民尽绵薄之力,这正是杜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及知识分子的自觉意识使然,可是杜甫漂泊天涯,生计都要依靠朋友,自顾尚且不暇,不能为国为民做什么。因此诗人常愁苦不已,往往频抽玉簪空搔首。皇舆三极北,指帝王、首都、心中的寄托在北方,身事五湖南,指自己却漂流南方,距离太遥远。心恋廷阙、国家、君主,故而肺肝劳伤,反观自身却愧无经世大才。因此矛盾而又无奈的杜甫,只有老死湘潭之地。

楼上杜甫 赵孟頫《杜甫诗楼上》,宛转圆润,端庄遒丽

《登楼》与《登高》,哪一首才是杜甫七律中的第一名?

接着读杜甫的诗。

公元764年春天,杜甫再次回到了成都草堂。这一年,杜甫52岁。我们需要将当时全国的形势全面汇总一下:

763年正月,官军收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得以平定,但是平叛的代价是引回纥兵入两京,造成大唐国力的全面衰减,代宗继位后,蜀中严武被召回京,徐知道叛乱,蜀中空虚,吐蕃乘乱而起,到十月就攻陷长安,马上立傀儡政权改年号,代宗奔陕。之后,郭子仪引兵收复京师,代宗得以还朝,到年底,吐蕃又破松、维、保等州,继而又攻陷剑南,西山诸州。到764年,严武镇蜀,用新旗帜,训练武士,很快收复松、维、保三州,并追击吐蕃,扩地数百里。依照户部的统计,到764年止,全国经过十年的丧乱,人口已经只剩下一千六百九十余万,这个数据初看并不惊心,但与天宝十三载唐代人口最盛时相比,却只有十分之三。也就是说,这十年时里,大唐每十个人里就死掉了七个。

楼上杜甫 赵孟頫《杜甫诗楼上》,宛转圆润,端庄遒丽

(杜甫草堂的杜甫像)

杜甫所在的位置是蜀中,这正是当时战争的最前线,徐知道叛乱让他无法归还成都,他不得不在梓州淹留,为了躲避战乱,他甚至想过要到江南去,或者回洛阳老家去,但严武亲切邀请他归成都去,面对老友的邀请,成都的安定生活对他来说很有吸引力,基本上无处可去的老杜欣欣然回成都了。

回到草堂,推开草堂大门,满地野鼠乱窜,打开旧书,书里是干死的壁鱼(就是蠹虫),外面的水槛与药栏已经残破损毁,多么荒凉的景象啊。但是,人情往来却是让杜甫安心的,因为“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邻里喜我归,沽酒携葫芦。”(《草堂》,下同)严武听说他回来了,也派人来询问他的生活上需要什么。“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须。”冷落了一年零九个月的草堂,终于又充满了生气。

楼上杜甫 赵孟頫《杜甫诗楼上》,宛转圆润,端庄遒丽

(草堂之春)

春色正好,他亲手种的松树“会看根不拔 ,莫计枝凋伤”(《四松》),草堂边上的桃树“高秋总馈贫人实,来岁还舒满眼花”(《题桃树》),满眼都是春光,衰老的杜甫在春光里登高把目光投向远方,写下了许多有名的诗篇,比如那首:“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首课本诗,很有名气,大家耳熟能详,我们不再过多介绍,在老杜眼里,从来都不只是眼前的景色,他的胸怀里装的是家国天下,他总能把眼光投向千万里之外,所以他说“门泊东吴万里船”。

在这段时间的诗作里,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里把《登楼》一篇评为杜甫诗中最好的诗,说这首诗:“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既然是最上者,第一名,当然要读一读,今天我们就来读这首诗,老杜春日登楼,俯视江流,仰观山色,向北望向长安,向西望向吐蕃战场,想起多灾多难的国家,又再望望附近的武侯祠,对着楼前的春花,他不禁悲从中来,于是写道:

楼上杜甫 赵孟頫《杜甫诗楼上》,宛转圆润,端庄遒丽

(诗意图)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看到盛开的鲜花,一般人的心情应当是欢喜的,但老杜此时此刻却伤心起来,这是反常的,为什么呢,因为国家正处于“万方多难”的状况之下,也正是因为“万方多难”的缘故,老杜才会见花伤心。当然,老杜的伤心从来不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转,比如他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不是小文人的多愁善感,而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的心里从来都是大情怀。

楼上杜甫 赵孟頫《杜甫诗楼上》,宛转圆润,端庄遒丽

(锦江之春)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锦江,从灌县发源,流经成都进入岷江;玉垒,是山名,在现在的茂汶羌族自治县。杜甫在楼上远望,锦江一江春水自天地之间奔流而来,而玉垒山顶的浮云历经各朝各代都还是一样的起灭飘忽。写锦江春水从空间着手,写山顶浮云从时间着手,看江山如此多娇,而民众如此多哀,山河壮美与民族忧患映入心底,诗人登高临远,游目骋怀,思接千古,无限心事,奔涌而来。

楼上杜甫 赵孟頫《杜甫诗楼上》,宛转圆润,端庄遒丽

(玉垒山)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第一句差不多就是写实,因为长安的朝廷在吐蕃入侵之后,代宗朝廷最终又得以归京。北极星,居北天正中,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是象征王权的,所以说,大唐王朝才是正统,它会“终不改”,这是信心坚定地说大唐国运久远;而西山“寇盗”,显然直接针对西部的吐蕃,你们这些贼寇和强盗们啊,不要再徒劳无益的侵犯和袭扰大唐了。

楼上杜甫 赵孟頫《杜甫诗楼上》,宛转圆润,端庄遒丽

(吐蕃与唐)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我们都知道,三国时蜀汉政权之所以灭亡,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后主刘禅宠信宦官黄皓。而到唐时,蜀汉先主刘备的先主庙在成都城外,武侯祠在其西,后主祠在其东。诗人嘅叹,像后主刘禅这样的人竟然还有祠庙,而他的祠庙,竟然和诸葛武侯的祠庙并列,同享后人烟火。这一句,诗人以刘禅讽喻代宗李豫,因为李豫也同样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也同样造成了国事维艰,甚至引得吐蕃入侵占领国都。所不同者,当今社会有刘禅一样的昏君李豫,但却没有如诸葛武侯这样的贤相。

楼上杜甫 赵孟頫《杜甫诗楼上》,宛转圆润,端庄遒丽

(灯影里的武侯祠)

关于《梁甫吟》,多说两句:也称《梁父吟》,很多注本标明此曲为诸葛亮所作,现传全文是:“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朱瀚考证认为《蜀志》里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而这个《梁父吟》说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意义并不宏大,诸葛亮不可能爱“好”这类粗鄙的诗,而诗中所记故事发生地在齐地,显然跟南阳也不合。所以,诸葛亮所吟诵的《梁甫吟》当指“曾子耕太山之下,天雨雪,旬日不得归,思其父母而作《梁父歌》,本《琴操》也。”而诸葛亮年青时情形与曾子《琴操》情形相合,所以,诸葛亮的《梁甫吟》,并不是上述“二桃杀三士”的版本,但《琴操》我们现在也查不到具体版本,据说是一篇乐府诗,是古乐府中一首葬歌。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诸葛亮年青时吟诵的《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之前喜欢吟诵的乐府诗篇,并不是他自己写的一首诗。

楼上杜甫 赵孟頫《杜甫诗楼上》,宛转圆润,端庄遒丽

(诸葛躬耕的古隆中)

对于自比武侯的杜甫来说,当下国家危乱的情形,他一腔抱负,却苦无献身报国之路,身在万里异乡,暮春之际,眼望危楼落日春景,忧思难绝之际,却只能空吟古诗聊以遣怀,无可奈何,徒叹奈何!这首诗有个很重要的关节,杜甫之前写诗,拿起批判之笔时,从来不影射皇帝本人,他总是骂尽臣子却不诟君上,在这首诗里,我们的老杜拿刘禅暗喻唐代宗,这是个不小的转变,或许是长达多半生的失望让他从根本上看透了自己所崇爱的“太阳”吧。

我们说过,杜甫的诗,特别是律诗,规矩,格律谨严,这首七律算是其中的优秀篇目。比如中间两联,颔联对仗工稳,时空对照,气息贯通八极;颈联流水对,读来飞动流走,内外对照,血脉畅达。真正算得上规矩之内的上佳之作,浦起龙《读杜心解》也说它“声宏势阔,自然杰作”,这与沈德潜的说法类似,但如果把这首诗放在老杜七律诗的第一名,私下认为不对,后来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才配得上这个名头。

(【唐诗闲读】之146,图片源自网络)

相关问答

月夜忆舍弟杜甫带拼音版原文和赏析

[回答]月夜忆舍弟杜甫带拼音版yuèyèyìshèdì月夜忆舍弟dùfǔ杜甫shùgǔduànrénxíng,qiūbiānyīyànshēng。戍鼓断人行,秋...

含有楼字的诗句五言

楼”开头的五言诗句1、海角收残雨,楼前散夕阳。——出自清·杜濬《晴》2、湖阔兼云雾,楼孤属晚晴。——出自唐·杜甫《陪裴使君登岳阳楼》3、舍下养鱼鸟,楼...

唐代最厉害的三位诗人分别是谁?请以他们的代表作说明?

我是予小草,我来回答。王勃天才,李白浪漫,杜甫现实!王勃的《滕王阁序》千古绝唱,李白浪漫诗歌精神宝库,杜甫为百姓呻吟,为天下愁!要说到唐朝最厉害的诗...尤其...

形容“高楼”的诗句有哪些?

1、西北有高楼两汉:佚名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秋兴八首(其三)杜甫千家山郭...

[最佳回答](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

古诗杜甫春望平仄判断-159****2110的回答-懂得

感是仄声,浑是平声。同楼上所说。感和浑都不是入声字。谁跟你这么说啦,感是仄声,浑是平声,这都是毫无疑问的。你的看法应该是被一些没对症下药的平...

海信广场楼上是什么酒店?

亚朵S酒店。青岛奥帆中心海信广场楼上是亚朵S酒店。青岛奥帆中心位于青岛市市南区燕儿岛路1号,是一家集购物、游乐、餐饮、服务为一体的大型购物游乐广场。亚...

关于诗人作家写的楼的作品古往今来,一些名楼成为诗人作家吟咏...

[回答]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杜甫的《登岳阳楼》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在诗境和风...

李白这首诗写于乾元二年(759),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开头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接着把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融入到眼前景色中去:雁儿高飞,带...

急求带楠字,珊字的诗句?

冷翠多崖竹,孤生有石楠。——宋·苏轼【入峡】物外冥天籁,樽前据石楠。——宋·陈襄【送别探得南字】燏火烧乌桕,敲冰煮石楠。——宋·周南【山居】遣使...

赵孟頫《杜甫诗楼上》,宛转圆润、端庄遒丽

赵孟頫《杜甫诗楼上》,行书,据传收录于《赵文敏公书白雪斋诗》,书于大德二年(戊戌年,公元1298年),时年赵孟頫45岁,这一时期,赵孟頫书法在江南名声很大并震动了朝野。在这年赵孟頫应召赴大都书写金字《藏经》,期间仿效举荐他出仕的程钜夫(公元1249-1318年,号雪楼、远斋,江西南城人,元朝政治家、文学家,历事四朝,著有《雪楼集》传世)向朝廷推荐了邓文原、金江正、邱子正等20多位书法文人,写经结束后入翰苑,但赵孟頫以病力辞朝廷重用,返回故乡吴兴。该帖运笔宛转圆润,结体骨肉停匀,中锋侧锋并用,提按交待分明,力透绢素、字字珠玑,非有过人之笔力难以达到此境界,整帖用笔圆活遒媚、珠圆玉润,结体疏展灵秀、绰约巧丽,丰筋健骨,端整遒丽,更显姿韵之美。

楼上杜甫 赵孟頫《杜甫诗楼上》,宛转圆润,端庄遒丽

诗词美文:楼上

楼上

唐代:杜甫

天地空搔首,频抽白玉簪。皇舆三极北,身事五湖南。恋阙劳肝肺,论材愧杞楠。乱离难自救,终是老湘潭。

楼上杜甫 赵孟頫《杜甫诗楼上》,宛转圆润,端庄遒丽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站在楼头望着残破的天地,忧国忧民一筹莫展竟使人焦虑得不断地在抽拔着头上的白玉簪。想到君王乃是在这三极以北,而我却却飘泊在五湖之南,难以报效国家。依恋君主,思念之心极其苦切,但论才能则又觉得有愧于那可作栋梁的杞楠。在乱离之中如今已经不能自救,我恐怕还是要老死在这边远的湘潭。

注释

空搔(sāo)首:一筹莫展,搔头也无法解决问题。白玉簪(zān):戴朝冠时用来插定发、冠的器物。皇舆(yú):国君所乘的高大车子,多借指王朝或国君。三极北:东西南三极之北。地有四极,长安在北面,故称。五湖:指洞庭、青草、具区、兆滆、彭蠡五个湖泊。五湖南,写自身所在,远离京都,难以报效国家。恋阙(quē):心恋京都,即依恋君主。阙:皇宫门前两边供嘹望的楼,此指皇帝居处,借指朝廷。劳肝肺:五内俱劳,形容思念之心极其苦切。论:一作“抡”。愧杞楠:愧对栋梁之才。杞楠:都是高大乔木,材质坚硬,此指栋梁之才。乱离:因动乱而飘泊。终:终究。老:老死。湘潭:县名,属潭州,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今湖南省湘潭市。这里泛指湖南。

楼上杜甫 赵孟頫《杜甫诗楼上》,宛转圆润,端庄遒丽

赏析

  诗人登楼远望,联想到现实是“乾坤含疮痍”,而自己却是“无力整乾坤”,一筹莫展的诗人唯有“空搔首”。颔联写京城远在极北之地,自己却身在五湖的南面。颈联写诗人始终将救民于水火的希望寄托于皇帝身上。尾联直抒胸臆,写在动荡乱离中,诗人自己尚不能自救,更以何来报国,只怕会老死湖南,表达了诗人沉痛悲凉的离愁和身世之叹。取境阔大而描摩细腻,塑造出鲜明的抒情形象。全诗感情深婉悲切,是杜甫忧国忧民胸怀的真实反映。

  首联以“天地”二字点题,登楼四望,俯仰苍茫,念天地之悠悠,伤祸乱之未已;虽济世有心,而回天无力;于是搔首踟蹰,凄怆感发。这就是此诗首联的意境。 “天地空搔首”句,笼罩全篇,有涵盖乾坤之势。冠以“天地”二字,喻搔首太息非为一己之穷通,而是为了社稷苍生的安危,跟题“楼上”来,下着“空搔首”三字,上大下小,句法甚奇。立意既已高远,读来自觉苍茫浑厚。“空”,著此一字,体现了老杜空怀报国之志,沦弃草野,无可如何的心情。次句具体描绘搔首之状。古人束发戴簪。散发搔首,故抽簪。搔首本喻焦虑之状,频频抽簪,则更见焦虑之情切。在楼上俯仰天地,国家多难,竟一筹莫展,只有频抽簪搔头,而搔头无济于事,故说“空搔首”。语极淡而意愈悲。

  颔联承接登楼而写远望之状:朝廷远在三极之北,而自身处于五湖之南,极力拉开两地距离。在于叹息个人于国事无补,明搔首之故。由此写出首联细节的情意内涵,领起三四联,是全诗关键。陈寅恪《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论上中下三等“对子”时曾指出: “必具正反合之三阶段”,“词类声调”,“能相当对”,“有正又有反”,所表现之意义,复能互相贯通,因得综合组织,别产生一新意义”。“此新意义”,虽不“显著于字句之上,但确可以想象得之。所谓言外之意是也。”此即对子中“最上等者”。对了解杜律佳处,有启发帮助。皇舆对身事,三极对五湖,北对南,平仄两两相对,铢两悉称,词类声调皆适当。朝廷在三极之北,关山阻隔;自己在五湖之南,身世飘零。分开看,两句各具一意义,一正一反。合起来看,则新意义出。两句虽无一动词,而意义贯通,诗人系心君国,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之情毕现。 “皇舆”、 “身事”二语,包含了多少情事,虽不著于字句之上,但意在言外,可以想象得之。此联极尽对偶文字之能事。

  颈联正面表述恋阙之情,申足颔联之意。“恋阙”句从自己角度说。古人以君代国,爱君即是爱国,爱国之情出于肺腑,忧思之极,五内俱焚,故曰“劳肝肺”。“论材”句从朝廷角度说。“杞橹”当此非常之际,朝廷需材,而己非栋梁之任,故曰“愧”。关心国家人民,至于长劳肺肝,而自愧无大才力,整顿乾坤。见得诗人把忧国忧民的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此联由“皇舆”句领起。

  尾联由“身事”句领起,归结到自己,自叹身世飘泊,预料将老死湘潭。是其登楼搔首的另一原因。处乱离之际,此身飘飘如天地一沙鸥,自救不暇,不能致君尧舜。只能终老于湘水之滨、潭州之地,赍长恨以没世了,感叹极深,一结苍凉。结尾直抒胸臆,表达出沉痛悲凉的离愁,身世之事使登楼之际慷慨抒怀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立现于目前。

  杜甫时常处在一种矛盾与无奈之中,天地之间疮痍满目,一向以忧国忧民为己任的杜甫却莫可奈何,从杜甫个人愿望来看,他希望天下太平,也希望自己能为救世救民尽绵薄之力,这正是杜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及知识分子的自觉意识使然,可是杜甫漂泊天涯,生计都要依靠朋友,自顾尚且不暇,不能为国为民做什么。因此诗人常愁苦不已,往往频抽玉簪空搔首。皇舆三极北,指帝王、首都、心中的寄托在北方,身事五湖南,指自己却漂流南方,距离太遥远。心恋廷阙、国家、君主,故而肺肝劳伤,反观自身却愧无经世大才。因此矛盾而又无奈的杜甫,只有老死湘潭之地。

楼上杜甫 赵孟頫《杜甫诗楼上》,宛转圆润,端庄遒丽

《登楼》与《登高》,哪一首才是杜甫七律中的第一名?

接着读杜甫的诗。

公元764年春天,杜甫再次回到了成都草堂。这一年,杜甫52岁。我们需要将当时全国的形势全面汇总一下:

763年正月,官军收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得以平定,但是平叛的代价是引回纥兵入两京,造成大唐国力的全面衰减,代宗继位后,蜀中严武被召回京,徐知道叛乱,蜀中空虚,吐蕃乘乱而起,到十月就攻陷长安,马上立傀儡政权改年号,代宗奔陕。之后,郭子仪引兵收复京师,代宗得以还朝,到年底,吐蕃又破松、维、保等州,继而又攻陷剑南,西山诸州。到764年,严武镇蜀,用新旗帜,训练武士,很快收复松、维、保三州,并追击吐蕃,扩地数百里。依照户部的统计,到764年止,全国经过十年的丧乱,人口已经只剩下一千六百九十余万,这个数据初看并不惊心,但与天宝十三载唐代人口最盛时相比,却只有十分之三。也就是说,这十年时里,大唐每十个人里就死掉了七个。

楼上杜甫 赵孟頫《杜甫诗楼上》,宛转圆润,端庄遒丽

(杜甫草堂的杜甫像)

杜甫所在的位置是蜀中,这正是当时战争的最前线,徐知道叛乱让他无法归还成都,他不得不在梓州淹留,为了躲避战乱,他甚至想过要到江南去,或者回洛阳老家去,但严武亲切邀请他归成都去,面对老友的邀请,成都的安定生活对他来说很有吸引力,基本上无处可去的老杜欣欣然回成都了。

回到草堂,推开草堂大门,满地野鼠乱窜,打开旧书,书里是干死的壁鱼(就是蠹虫),外面的水槛与药栏已经残破损毁,多么荒凉的景象啊。但是,人情往来却是让杜甫安心的,因为“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邻里喜我归,沽酒携葫芦。”(《草堂》,下同)严武听说他回来了,也派人来询问他的生活上需要什么。“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须。”冷落了一年零九个月的草堂,终于又充满了生气。

楼上杜甫 赵孟頫《杜甫诗楼上》,宛转圆润,端庄遒丽

(草堂之春)

春色正好,他亲手种的松树“会看根不拔 ,莫计枝凋伤”(《四松》),草堂边上的桃树“高秋总馈贫人实,来岁还舒满眼花”(《题桃树》),满眼都是春光,衰老的杜甫在春光里登高把目光投向远方,写下了许多有名的诗篇,比如那首:“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首课本诗,很有名气,大家耳熟能详,我们不再过多介绍,在老杜眼里,从来都不只是眼前的景色,他的胸怀里装的是家国天下,他总能把眼光投向千万里之外,所以他说“门泊东吴万里船”。

在这段时间的诗作里,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里把《登楼》一篇评为杜甫诗中最好的诗,说这首诗:“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既然是最上者,第一名,当然要读一读,今天我们就来读这首诗,老杜春日登楼,俯视江流,仰观山色,向北望向长安,向西望向吐蕃战场,想起多灾多难的国家,又再望望附近的武侯祠,对着楼前的春花,他不禁悲从中来,于是写道:

楼上杜甫 赵孟頫《杜甫诗楼上》,宛转圆润,端庄遒丽

(诗意图)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看到盛开的鲜花,一般人的心情应当是欢喜的,但老杜此时此刻却伤心起来,这是反常的,为什么呢,因为国家正处于“万方多难”的状况之下,也正是因为“万方多难”的缘故,老杜才会见花伤心。当然,老杜的伤心从来不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转,比如他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不是小文人的多愁善感,而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的心里从来都是大情怀。

楼上杜甫 赵孟頫《杜甫诗楼上》,宛转圆润,端庄遒丽

(锦江之春)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锦江,从灌县发源,流经成都进入岷江;玉垒,是山名,在现在的茂汶羌族自治县。杜甫在楼上远望,锦江一江春水自天地之间奔流而来,而玉垒山顶的浮云历经各朝各代都还是一样的起灭飘忽。写锦江春水从空间着手,写山顶浮云从时间着手,看江山如此多娇,而民众如此多哀,山河壮美与民族忧患映入心底,诗人登高临远,游目骋怀,思接千古,无限心事,奔涌而来。

楼上杜甫 赵孟頫《杜甫诗楼上》,宛转圆润,端庄遒丽

(玉垒山)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第一句差不多就是写实,因为长安的朝廷在吐蕃入侵之后,代宗朝廷最终又得以归京。北极星,居北天正中,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是象征王权的,所以说,大唐王朝才是正统,它会“终不改”,这是信心坚定地说大唐国运久远;而西山“寇盗”,显然直接针对西部的吐蕃,你们这些贼寇和强盗们啊,不要再徒劳无益的侵犯和袭扰大唐了。

楼上杜甫 赵孟頫《杜甫诗楼上》,宛转圆润,端庄遒丽

(吐蕃与唐)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我们都知道,三国时蜀汉政权之所以灭亡,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后主刘禅宠信宦官黄皓。而到唐时,蜀汉先主刘备的先主庙在成都城外,武侯祠在其西,后主祠在其东。诗人嘅叹,像后主刘禅这样的人竟然还有祠庙,而他的祠庙,竟然和诸葛武侯的祠庙并列,同享后人烟火。这一句,诗人以刘禅讽喻代宗李豫,因为李豫也同样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也同样造成了国事维艰,甚至引得吐蕃入侵占领国都。所不同者,当今社会有刘禅一样的昏君李豫,但却没有如诸葛武侯这样的贤相。

楼上杜甫 赵孟頫《杜甫诗楼上》,宛转圆润,端庄遒丽

(灯影里的武侯祠)

关于《梁甫吟》,多说两句:也称《梁父吟》,很多注本标明此曲为诸葛亮所作,现传全文是:“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朱瀚考证认为《蜀志》里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而这个《梁父吟》说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意义并不宏大,诸葛亮不可能爱“好”这类粗鄙的诗,而诗中所记故事发生地在齐地,显然跟南阳也不合。所以,诸葛亮所吟诵的《梁甫吟》当指“曾子耕太山之下,天雨雪,旬日不得归,思其父母而作《梁父歌》,本《琴操》也。”而诸葛亮年青时情形与曾子《琴操》情形相合,所以,诸葛亮的《梁甫吟》,并不是上述“二桃杀三士”的版本,但《琴操》我们现在也查不到具体版本,据说是一篇乐府诗,是古乐府中一首葬歌。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诸葛亮年青时吟诵的《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之前喜欢吟诵的乐府诗篇,并不是他自己写的一首诗。

楼上杜甫 赵孟頫《杜甫诗楼上》,宛转圆润,端庄遒丽

(诸葛躬耕的古隆中)

对于自比武侯的杜甫来说,当下国家危乱的情形,他一腔抱负,却苦无献身报国之路,身在万里异乡,暮春之际,眼望危楼落日春景,忧思难绝之际,却只能空吟古诗聊以遣怀,无可奈何,徒叹奈何!这首诗有个很重要的关节,杜甫之前写诗,拿起批判之笔时,从来不影射皇帝本人,他总是骂尽臣子却不诟君上,在这首诗里,我们的老杜拿刘禅暗喻唐代宗,这是个不小的转变,或许是长达多半生的失望让他从根本上看透了自己所崇爱的“太阳”吧。

我们说过,杜甫的诗,特别是律诗,规矩,格律谨严,这首七律算是其中的优秀篇目。比如中间两联,颔联对仗工稳,时空对照,气息贯通八极;颈联流水对,读来飞动流走,内外对照,血脉畅达。真正算得上规矩之内的上佳之作,浦起龙《读杜心解》也说它“声宏势阔,自然杰作”,这与沈德潜的说法类似,但如果把这首诗放在老杜七律诗的第一名,私下认为不对,后来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才配得上这个名头。

(【唐诗闲读】之146,图片源自网络)

相关问答

古诗杜甫春望平仄判断-懂得

药的平仄分析误导出来了。这二句的平仄声应该是这样:感时花溅泪(仄平平仄仄);浑欲不胜簪(平仄仄平平)网传的“现在我们判断平仄是按照现代汉语普通...

长沙杜甫江阁值得一去吗?

长沙杜甫江阁位于长沙河东城区西湖桥,地处湘江路中段和西湖路交界处,占地面积1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4640平方米,由主阁、长廊、碑亭、茶室等建筑组成,它是为...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2)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

[最佳回答](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4)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5)蓦然回...

一剪梅杜甫?

今日思家,明日思家。一团燕月明窗纱。楼上胡笳,塞上胡笳。玉人对我酌流霞。急捻琵琶,缓捻琵琶。一从别后各天涯。欲寄梅花,莫寄梅花。汪元量:(1241...

古诗杜甫春望平仄判断-159****2110的回答-懂得

感是仄声,浑是平声。同楼上所说。感和浑都不是入声字。谁跟你这么说啦,感是仄声,浑是平声,这都是毫无疑问的。你的看法应该是被一些没对症下药的平...

求:《大学语文》试卷答案11.杜甫诗歌的风格是()A.沉郁顿挫B....

[最佳回答]11、A12、C13、C14、D15、D16、B17、B18、A19、B20、A

在诗词里高楼是指什么意思?

古诗词中的高楼通常被诗人赋予了一种感情和情绪,让高楼成为了自己情感的载体,反而高楼本身最初的名词意思用的就比较少了。高楼的意象在唐宋的诗词中尤为明显,...

月是故乡明的前一句诗是什么

[回答]月是故乡明的前一句诗是“露从今夜白”,这两句诗是出自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全诗如下:《月夜忆舍弟》唐朝杜甫戍鼓断人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杜甫心忧天下,却忘个人得失的名句是_...

[最佳回答]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楼上的只有体现杜甫心忧天下,但无体现杜甫忘却个人得失安得广厦千万...

除了刘禹锡,诸葛亮和杨子云,还有哪些古代名人身居陋室却胸怀...

[回答]这个问题其实说得太片面了,读了陋室铭也不一定胸怀大志都要身居陋室吧.光秦末就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彼可取而代也“的项羽”大丈夫当...